2020年度,一項項農村水利工程充分發揮效益,一條條河道恢復了清潔通暢成為生態美景……回望這一年,新安水利鋼制拍門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績單,水利基礎設施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,水利改革發展也取得了新的成就。人逐水而居,城因水而興,水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承載。對于生活在新安這座城市里的人們而言,近年來最直接的感受就是,不僅家門口的公園、綠地變多了,大大小小的河流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。這種變化源于新安巧做“水文章”、改善“水生態”。而在這篇水生態大文章中,新安將切入點指向了生態水系建設。
寒冬時節,靜靜流淌的澗河水面波光粼粼,偶爾有一兩只白鷺掠過水面。沿岸的步游道上,隨處可見前來散步的附近居民。
距澗河安樂段向西20公里是澗河治理鐵門段,優美自然的岸線,錯落有致的綠化,質樸的親水平臺、步行棧道,設計精巧的游園廣場,總長6.2公里的澗河治理鐵門水源涵養段生態建設的效果已呈現。縣水利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董輝說:“澗河流域是新安縣產業的集聚區,同時也是人口居住的密集區,近年來,縣委、縣政府采用淺水闊面原生態治理理念,總投資18億元,對新安境內的42公里澗河進行了高標準的整治,澗河治理總共分為三段,生態涵養段6公里,城市風光段是18公里,郊野旅游段是18公里,目前澗河生態涵養段鐵門段,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5%,預計2月底可全面完工,其余兩段都已完工?!?/span>
河流之變,是新安全面推行“四水同治”的生動實踐。近年來,新安積極踐行“節水優先、空間均衡、系統治理、兩手發力”新時代治水方針,認真落實省委、省政府關于“四水同治”的重大決策部署和洛陽市“四河五渠”綜合治理的工作部署,扎實推進轉型發展、高質量發展。
很多人也許不會想到,地處黃河岸邊的新安曾是缺水縣。如何打破缺水的“瓶頸”?為解決這一難題,新安以沿黃生態保護治理為引領,協同推進“五河同治”,實施“45699”水資源生態涵養綜合利用工程,提升縣域水資源配置能力。2020年11月1日,這注定是一個讓人激動而難忘的時刻,備受新安人民關注的引畛濟澗工程成功實現通水。該項目總投資5.62億元,屬跨流域引水工程。在離“引畛濟澗”工程不遠處是“引故入新”出水口,水面寬闊、碧波蕩漾,一幅生態美景已呈現。
縣水利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裴作偉告訴記者,目前,引畛濟澗工程已實現通水,引故入新工程已完成隧洞掘進12公里,完成總工程量的64%,三河水廠、三河樞紐工程主體廠房已經建成,計劃今年5月份可投入運行。
除了實施引畛濟澗工程和引故入新工程外,新安還依托青要山峽谷地段實施了青要山水庫建設工程,彌補了引畛濟澗工程在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期間110天向縣城自流供水。同時,實施三河水廠和三河供水樞紐工程,向縣城、鐵門鎮和兩個產業集聚區日供水達5萬噸。
裴作偉說:“我縣目前在水資源分配上已實現了蓄、引、提、調相結合的格局,首先是利用小浪底水庫的建成,新建了青要山水庫,蓄住地表水;利用引畛濟澗從小浪底水庫和青要山水庫引水;利用引黃工程從小浪底水庫提水;利用引故入新工程,從故縣水庫調水;同時,利用三河水廠、三河樞紐工程,實現了生產水、生活水、生態水,引得來、留得住、用的好的目標?!?/span>
在加快水利重點工程建設的同時,我縣還堅持把治理水土流失、改善水生態環境作為水利發展的重要“抓手”。觀景臺上遠眺黃河落日、農莊里嬉戲散步……來到正村鎮沿黃生態廊道及大河田園游玩的人,無不驚嘆于這里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,丑小鴨是如何變成白天鵝的呢?這得益于新安大力實施黃河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。
2018年,新安累計投資8億元,先后建設了大河田園、黃河神仙灣等水土保持工程,高質量編制完成了12條溝域生態經濟示范帶,覆蓋24.9萬人,年收益可達28億元,“荒山溝”變為了“聚寶盆”。除此之外,我縣還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,在沿黃流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2平方公里,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沿黃生態廊道。一年來,全縣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加快推進??偼顿Y18億元的澗河生態治理完工、總投資5.62億元的引畛濟澗工程通水、總投資2.68億元的青要山水庫蓄水,引故入新、三河水利樞紐、三河水廠、污水處理廠中水循環利用等工程穩步推進。一年來,全縣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30平方公里,建成大河田園、畛河生態谷、黃河神仙灣等一批小流域“樣板工程”。一年來,新安全面推行“河長+檢察長+警長”依法治河新模式,整治河道問題84個,河流保護和水環境得到明顯提升。一年來,青要山水庫下閘蓄水徹底根治下游畛河流域水患,10座水庫、5條河流建成圖像監測站16處、視頻監測站23處,確保水患無憂、長久安瀾。一年來,全縣建成農村供水工程25處,解決了3.246萬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。